1月9日,记者从宁波市住建局获悉,《宁波市公租房保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已出台,并将于2023年1月31日起施行。
新出台的《管理办法》跟以往相比,有哪些新变化?
据介绍,该《管理办法》将保障范围覆盖到到符合一定条件的非本地城镇户籍困难家庭。同时,统一规定各地公租房保障面积标准,并明确了环卫、公交、卫生等公共服务行业一线人员将给予优先保障。
符合什么条件可申请?
公租房保障申请,以家庭为单位申请,并确定1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家庭成员作为主申请人;申请家庭成员均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可由其他法定监护人代为申请,通过货币补贴方式予以保障。
那么,上述家庭申请公租房保障,须满足哪些条件?
1、本地城镇户籍困难家庭(包括住房救助家庭、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等)申请公租房,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主申请人具有申请地区(县、市)城镇户籍,其中年龄未满28周岁的单人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或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主申请人,应在申请地累计缴纳社会保险达到规定年限且处于在缴状态;
(2)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财产低于申请地区(县、市)规定标准;在本市无住房,或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申请地区(县、市)规定标准。
2、非本地城镇户籍困难家庭申请公租房保障,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主申请人是与申请地注册登记单位签订劳动(工作)合同,或在申请地人力社保部门办理灵活就业登记,在申请地连续缴纳社会保险达到规定年限且处于在缴状态的城镇常住人口;
(2)主申请人的学历、新市民量化积分、职称或职业技能等级、荣誉称号、工作岗位等条件中的其中一项,符合申请地区(县、市)规定要求;
(3)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财产低于申请地区(县、市)规定标准,在本市无住房。
和塘雅苑公租房小区。(记者 刘波/摄)
公租房的保障标准和保障方式如何?
《管理办法》对公租房的保障面积标准和租金标准是这么规定的:
保障家庭家庭成员1人的,公租房保障面积标准为住房建筑面积36平方米;
家庭成员2人及以上的,公租房保障面积标准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8 平方米。
公租房保障面积,为公租房保障面积标准与保障家庭现有住房面积的差额,其中不足5平方米的,按5平方米计。
保障方式全面推行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提供多样化选择,推进职住平衡:
货币补贴的,其货币补贴额度,按照保障家庭公租房保障面积和货币补贴标准确定。
实物配租的,公租房基本租金标准,由市县两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住建部门,按照同地段、同类型住房市场平均租金的70%确定;对不同面积的公租房实行差别化租金,并根据保障家庭收入情况,给予不同档次的租金减幅。
《管理办法》还规定,货币补贴保障家庭,按月或按季均衡核发货币补贴;实物配租保障家庭,租赁合同期限应在保障期限内,一般不超过5年。期满后,符合保障条件且在保障期限内的,可以续租。
《管理办法》指出,对于已核准登记申请家庭,本地城镇户籍困难家庭依申请应保尽保;非本地城镇户籍困难家庭可合理轮候,轮侯期限不超过1年,轮候到位且复核符合条件的给予保障,保障期限原则上不超过6年。
《管理办法》特别明确,非本地城镇户籍困难家庭中,部分家庭可以优先给予保障。
具体为:消防救援人员、省部级(含)以上劳模、市级见义勇为人员,以及环卫、公交、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行业一线从业人员等所在家庭,可不受轮侯限制,优先给予保障;经市政府或申请地区(县、市)政府同意,可放宽申请条件,延长保障期限,定向配租公租房。